见实和一个超级私域大品牌的操盘手在一起,回顾了下他们曾经崛起的过程。这个产品过去几年是私域的超级大标杆之一,广被关注和传颂。
在时间线上,对方会经常聊到2020年时,还记得那时许多人在嘲讽私域这个词吗?但就那时,他们发现私域获客速度和数量,都远超想象,一天裂变时用户新增数都可达20-30万,最后实际沉淀私域用户池300-400万,当时每年已经是数亿人民币的贡献。
窗口红利打开的时候,干事情的人多在闷头进行。红利不等人,时间也不等人。
反思和复盘是干完之后才做的事情,就像现在。我们开始坐在一起长聊时,反思和讨论了许多。比如裂变的策略和方法是不是对、团队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回头看品牌当时做私域的策略是对是错等等。
需要提及的是,今天私域,显然过了野蛮生长的时候,精细化运营已经是当下必需。因此对话中提及的许多玩法,现在很多都没法使用了。
另外,这个品牌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因为几乎很少在外分享,我们不便直言其品牌名称,做了匿名处理,也因此将许多涉及品牌和品类的敏感信息做了删减。请勿对号入座。
01 私域的起步:包裹卡占4成来源
见实:私域盘子当时是多大?
嘉宾:2020年时私域体量应该是大概在300-400万左右,营收在 7-8 亿左右,如果看用户LTV ,2020年平均在100元左右,2021年全年下来反而比20年时略低。
当时私域用户来源占比分别是包裹卡40% 、裂变占 15-20%左右、广告40%。
第一是包裹卡,早期扫码率数据可以做到15%-16%。我们对应做了很多优化,比如扫码领红包、领小礼品。包裹卡也设计成红包形状,转化率因此提升到30%。这个方法,后面我换了一个品牌继续测试,依然能做到40%左右。
包裹卡玩法核心是区分新老客户,将老客尽量沉淀到私域上,复购可以通过扫码领赠品券。
第二是公众号裂变,记得2020年新增粉丝数差不多1000万,每天最多增粉能到20万-30万,但流失率也很高,真正留存只有300万-400万。可见2020年时私域是个大洼地,现在估计玩不动了。
公众号裂变需要的福利和奖品,都是硬通货小礼品,需要用户邀请十几到二十个人才能领到赠品券。能薅到羊毛,也需要薅同时购买东西。
第三是朋友圈广告,早期既可以让粉丝关注公众号,也可以让粉丝加企业微信,当时加粉成本很低只有3块钱左右,后面才慢慢变高。不过后来ROI已经高到跑不通就停掉了。
还有一个其他渠道,比如大家老说的在小红书种草引流,那个平台上,我们粉丝量应该在全部品牌里面算是很高的。不过当时虽然有投入去种草,其实靠的还是包括在其他平台上体量很大,被自然关注了。还有就是被几家自媒体在写,阅读量很高,就形成了一个形象
见实:裂变玩法 GMV 对整个大盘的贡献有多少? 嘉宾:
高峰时占到整个私域40%。后面慢慢变少了。
见实:如果不用利益,怎么私域引流呢? 嘉宾:不是说利益不好,而是怎么用。比如现在我们是这么用的:用户拿到一个产品,很多可能不懂得怎么去使用,就可以扫码添加专业顾问服务。这个利益点就非常吸引了。总之,尽量不要用红包或赠送东西,不要让用户没有任何成本就能够获得到东西。
见实: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数据吗? 嘉宾:有那么一组数据:下单超过 7 次以上的用户,是占到全部用户里7%,支付总额则占比46% 。
见实:当时集团在私域战略上是怎么布局的? 嘉宾:最早第一级别战略就是先做GMV,沉淀品牌用户,让用户能够进入到私域。后来品牌多了,私域对每一个新品牌来说,都是一个不花钱的宣传曝光场所。
不过这个后来反思,也是一个问题。从品牌角度看,能力很难作为一个平台,因为用户从A品牌进来,很难对BCD品牌产生粘性,所以这个决策不算很成功。
还有个小问题:将用户引流到私域,大部分用户会被拉进群后再去做群发动作。我们刚提过,这个流失等数据还挺高,用户质量参差不齐,基本是粗暴方式。所以体量虽然很好,但效果要认真评估。
见实:如果现在回头看那时的增长,有啥感觉? 嘉宾:之前主要是以 GMV 为导向。
这种情况下,只要加了企微或个微,粉丝就会被拉到群里,虽然能提高人效,让每个运营真人覆盖的用户数可以从最开始的1万提升到2万人,因为真人运营,群发都用软件去水群,群里面的发言,其实全部是后台编的剧本。
人的工作主要是发剧本,有用户在群里说话,就会一对一私聊,再通过送券做成交。每周做1-2次活动,通过直播做成交,这些可能占了70-80%的 GMV。
但增量很多,留存力度很差、用户质量不高。比如刚提到的1000万裂变用户,真正留存下来的才300- 400 万。裂变利益点就是用户邀请好友才能够领到奖品,本质就是薅羊毛。二是群聊方式虽然覆盖很好,但用户很反感,很难通过群聊打法留住用户。
如果可能,我会建议你:前期尽量不要用红包等玩法,虽然扫码率很高,但用户就是为了薅羊毛,到后面基本上没有用利益点去做转化了。
广告投放也是,投得太快了,一下子就通过广告进了大概300-400万用户,ROI都没打正,投了很多钱还没有人做后续承接服务,最后也停了。其实看下来,最好的用户还是过去实际用户从公域导流到私域。
02 首单转化:经常围绕的两个模型
见实:怎么转化用户买首单? 嘉宾:
用户进来后,比如新加到公众号,会有一小部分在公众号商城上购买。20%-30%会进入到个微或企微后做首单购买。
见实:首单和加粉的链路是怎么测试的?模型可以讲一下吗? 嘉宾:首单玩法里,比如会放一个19.9元(原价99元)的商品,通过低价让用户购买后再引流到私域,后期复购再把前面ROI持平,这是第一个模型。第二个模型,是能够让用户通过钩子,如在前端投放 1 元或 9 元商品,让用户先购买。如果纯加到企微是通过一个赠品的诱饵,加企微领赠品券,领券后要购买商品才能用券。
主要围绕这两种方式,后面发现ROI 很难持平。很多用户可能半年能转化,最快也要10 个月才能回本。我们也看到很多品牌虽然前面在测试,到了后面都没有办法。
见实:首单链路的 ROI 可以持平的原因是什么呢? 嘉宾:首单 ROI 相对刚好能持平,但体量可能到第三个月之后就没有流量了。对投放来说,素材可能也是刚好撑得了一到两个月,所以并不能够持久。内部虽然能够找到小的方法论,比如产品标题设置吸引人等,有爆款机率,但还要看投放时间、品、预算、人群包是不是精准等,因素挺多。
见实:用户需求做运营决策的时候会成为关键因素吗?
嘉宾:
会的。我们也会发现通过私域场距离用户更近了,行为轨迹、浏览触点及商品等,可以进行链路跟踪。因此每个季度都会做调研,比如用户退群目的、测试外部鞋服品牌的合作和需求等。
见实:品类价格对于运营跟投量,会是方法论变动的关键要素吗? 嘉宾:价格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很多用户到了后面都会去各个平台搜索和对比价格。所以投放前我们就必须做过价格对比,在私域肯定会比其他平台要便宜。见实:私域增长上的经验和方法论,一般是怎么逐步补足的呢?
嘉宾:在大平台上做增长的人很多,私域做增长倒不多。对运营来说,要懂得怎么去获客、要研究增长的新玩法。可能我们看了 N 个玩法,但真正能跑通的也就十分之一。需要去做了才能知道跟自己的业务模型是否匹配。比如 A的玩法这里没办法玩,可能去了新品牌又可以跑通。最好是团队都要有几个思维:
一是运营增长思维,能够去做测试,可以去挖新的玩法。
二是用户思维,这和做数据分析是一样的思维,选品时要去考虑用户需求。
三是数据思维,包括怎么看后台、怎么去算成本、ROI 、曝光,怎么从数据中找到共性,比如要能知道多少人买的单价和品是什么,能够知道100 个用户进来私域后,通过数据发现如果6 到 7 成用户是比较喜欢买 A 品,就重点会把 A 品的弹窗放在用户能够看到的地方。通过数据分析后还能提出新的方案并持续优化。
03 运营的坑:很多完全可以避免
见实:品类、投流、成本等,有什么踩坑吗? 嘉宾:好几个。
财务的坑。尽量不要太过于乐观,不要算得那么的理想,要留出灰度的空间。比如计算下来需要8-10 个月可以回本的话,就实际规划所需所需时间更长一点,不然万一没有办法半年之内回本就会有风险。
协作的坑。一是尽量多跟外部内部团队沟通,尤其当微信有新功能,要提前内测。二是内部多跟老板尽量同频,每周跟老板聊一遍,知道他的想法,看一下他是否有资源可以利用,对于团队成员要多听他们的想法,多聊,多看一下是否有埋雷。
品类的坑。新品开发只能品牌端多和产品研发一起统筹,新品出来前在内部先做培训。在推出前一到两个月,品牌跟市场部多在外部讲故事、投放,多增加声量。运营也多通过群里种草、新品派券等做预热。
场景触点的坑。朋友圈内容尽量真实,不要跟其他的品牌一样。现在几乎全部的品牌都是发一样的内容,基本上没人看。
小程序的坑。我们那时做了一个用户社区,人力成本很高,需要有人去审核内容,有人去策划活动,那时差不多私域有专门十来个人去负责内容运营。还负责搞直播、搞内容、搞朋友圈,全部是由这个团队去操盘。
见实:在小程序商城中植入笔记、社区、评测的场景?合适? 嘉宾:就是内卷,就是在内部去想新的方式,能够让老板去讲故事。这个东西做了之后,小程序商城如果前端的流量或者是留存流量不多的话,小程序每日活跃是很低。
见实:小程序是用户端购买交易的场景,需要做更多的互动场景? 嘉宾:交互行为有必要去做,但尽量不要做得太重。比如泡泡玛特做的其实挺好的,我们都有参考他们的玩法,但他们的品类跟我们又不太一样,有趣味性天然带有传播的成分。所以要看品类跟赛道,如果品类跟赛道天然具备讨论性,比如去露营、玩户外活动、宝妈品类的知识种草,就可以做多互动场景。
见实:还有什么踩坑经验? 嘉宾:如果是操盘手的话,前期尽量不要去自研系统,尽量先不要去组IT团队,如果私域用户体量在100万以下或月销在200万以下,可以不用考虑工具研发,成本会很高。
见实:你们是自研?没有和SCRM软件合作? 嘉宾:没。其实聊和测试了很多家,有的只是试用一下,有的在中途发现没效果就停了。外部服务商响应速度太慢,很多功能不齐全。当时我们有几百位IT人员,很多品牌和服务商的IT可能都没有我们多,一些功能评估后觉得自己开发反而可能更好。
见实:关于私域的商业模式,跟生意的商业模式,这中间有差别吗?比如到底是在私域里去做销售增量?还是去做用户的净推荐值? 嘉宾:这个话题其实我们从前年年底讨论到了去年,需要去看品牌的周期。从我的角度来说,肯定要做NPS值(净推荐值),虽然说能够去做销量但这样并不长久,需要去找到平衡点。
但也不能说只做净推荐值,那团队就没有办法养活了。最好方式是基于能够养活团队的情况下,再去考虑净推荐值。
见实:站在运营的视角,净推荐值能带来增长吗?嘉宾:这其实是一个很大概念。比如说有用户买了食品或者美容仪器之类的东西,可以通过私域让他知道买了产品之后,知道怎么去用效果更好。净推荐值从大的层面去聊会很虚,需要尽量去拆解到业务环节里去,才能够有方案去做优化。
见实:刚讲了反思,有哪些做对了呢?
嘉宾:第一个做对的事情,就是快速找到同个方法后去复制 。现在看平台各项规则越来越严,其实就看你速度,很多时候红利非常多。
第二个做对的点,就是争取到了整个公司的支持,老板也看重这一块的流量,每个月都会去看一下通过这个方式进来的粉丝的体量跟质量,成本的话管理层那时也比较重视。不重视就很难。
见实:你自己对做私域运营还有哪些感触? 嘉宾:第一,企业本身的商业模式成立,私域才有机会去成立,对,只是有机会而已。第二,想想为什么更加牛逼的公司不需要通过私域去做复购?比如苹果、茅台,其实还是因为产品力在所在的领域足够顶级。
第三,私域未来的走向会如何?抛开微信生态去看,企业本身多注重产品力,多围绕人本身去做有利于品牌口碑的事,即便你不做任何动作,用户有消费需求的时候,下意识就会想到这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