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的核心和本质是真正了解自己的客户,并通过恰当的渠道和时机将品牌和商品价值持续传递给客户。用户标签可以粗略等同我们对客户的了解,是私域精细化运营的基础。没有标签的私域难以精准地找到用户群体,从而导致做了很多无用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用户标签,对于私域运营来说才是有用的呢?

本文主要探讨,在私域场景里:

1.什么是有效的用户标签

2.用户标签、用户分群和用户画像,有什么不同

1

无用标签vs有用标签

用户标签,其实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新鲜概念了。各大公司在推进精细化的过程中,无论是技术方还是业务方,都已经从过去粗放的“流量运营”思维,转变为如今人人都在谈论的“用户运营”思维。

这时,用户不再是整齐划一的流量,而是有一个个血有肉的个体。但受限于客观条件,我们无法一一去接触我们用户,了解他们的习惯喜好;只能从他们产生的行为和数据,去抽象、总结出特征规律,这就引入了“用户标签”这个概念。

当用户被打上的标签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准,根据客户标签进行聚类,智能化商品推荐,让客户愉快地购买你的商品或服务就是水到渠成。

然而,绝大多数标签都是「无用标签」。比如,某个母婴品牌的私域萌新选手为一个用户打上4个标签:

上述的标签会进入企业的私域用户数据分析系统,会统计出目标消费群体的性别比例、城市、渠道来源、年龄分布,但这样颗粒度的的数据只能支撑战略决策或产品策略。比如当女性用户比重远大于男性用户,产品可能会改变整体的视觉设计风格、产品细节;但对于需要进行导购的私域运营人员来讲,即便知道对方是女性、是妈妈,也并不能帮助提高转化。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标签?

还是以母婴品类私域为例。我们知道人类的习惯性行为占了我们日常行为的大半。比如职场妈妈和全职妈妈的行为轨迹就完全不一样。

职场妈妈:以工作为轴心,设计自己的起居日常。相对自由的时间是上下班通勤、午休间隙。上班忙工作,下班带孩子做家务,晚上得早睡或者为工作充电。通勤和午休间隙,就是我们与其沟通的好时段。

全职妈妈:以孩子的作息来安排生活。围绕孩子的作息,白天陪小孩、做家务,晚上等孩子睡觉后才有大块时间。

以上案例为例,如果我们能给一个具体的用户打上「职场妈妈」或者「全职妈妈」的标签,那就赢在起跑线了。因为我们知道,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她们拥有的、想要的,绝对是不一样的,这才是有意义的标签。

2

用户标签vs用户分群vs用户画像

在私域运营中还有另外一个场景,就是用户分群。

用户标签是个人属性,是可以重复的,标签越多,我们对别人的了解就越全面。只要你贴的标签足够准确,你就能够快速及时了解你的用户。分群则是基于某一维度,把目标人群分为不同的群体。比如按性别,可以分为男性用户和女性用户;按照购买行为,可以分为首单用户群、复购用户群等。

各行各业也可以基于自己行业特点来分类,比如教育行业可以分为首次试听用户群、二次试听用户群、购买用户群、复购用户群等;再比如销售在面对客户可以基于客户的购买阶段,分为陌拜客户、意向客户、潜在客户、签约客户等。

分群是建立在同一属性基础上,利用标签进行用户分群,然后进行区别对待。分群有一个特点,就是彼此间是互斥的。

比如在母婴行业,在现有阶段,一位妈妈当前的身份是新手妈妈,那她绝对不会是老手妈妈,就是说用户分群的划分是绝对不会覆盖重复的。

那么我们常说的“用户画像”又是什么呢?

一个用户的多个维度标签组成一个用户的用户画像。用户画像可以具体到实例:比如,王璐,女,30岁,职场妈妈,男宝,北京,追求衣服品质……;有了这个画像,就可实现精准的商品推荐,有效避免策略不匹配。

用户画像的核心工作就是给用户打标签,每个标签分别描述了该用户的一个维度,各个维度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对用户的一个整体描述,这些标签集合就能抽象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

标签化是用户画像最直观的解释,但它不等于用户画像;用户画像区别于标签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以数据为基础,我们贴标签甚至可以凭直觉、凭感受,但是用户画像的成立一定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之后抽象出来的,它更加的真实、全面、立体。

无论是用户分群、用户标签还是用户画像,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助力企业精准营销实现增长。那么用户标签如何设定?蝉小星以后还会写文分享。

相关新闻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