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公域流量的红利消失以及获客成本的增加,私域社群目前大部分的公司都已经运营起来,并且有不少公司做的有声有色。各行各业的公司利用免费进群抢福利或首购后进群领优惠券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获取新用户。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公域流量有很大差距,但换汤不换药,底层逻辑是类似的。

在做私域社群运营时需要做好五件事:寻找目标用户、设定入群门槛;日常群运营,要有仪式感和规则;丰富的社群活动用来提升社群活跃度;氛围感拉满,让用户感受到归属感;运营活动的同时要考虑再传播。

一、寻找目标用户,设定入群门槛

新人入群,设定一定的入群门槛,会损失部分用户,但也会筛选出更加精准的用户,降低运营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后期的转化率。

01.主题明确,戳中用户的痛点。不要妄图做大而全的,只做针对细分群体的特定需求,只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好。也方便后期运营,始终围绕主线。不跑题。

02.付费。一定要付费。目的是防止羊毛党薅羊毛。同时也为了筛选用户,如果支付能力太差的话,也不利于后期转化。至于价格的选取,需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界定价格范围。

设定入群门槛,主要为了筛选目标用户,对于企业而言,不希望低价值的用户群体进入,稀释社群的质量。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后期的高转化。

二、日常群运营,仪式+规则

01.仪式感。就像情人节收到鲜花,你明知道没什么实际作用,但是会让你开心很长时间。进入社群的那一刻,社群氛围的打造,以仪式感为主。比如收到录取通知书、学习计划、自我介绍、学习目标。结课后收到结课证书、表彰证书、甚至学习总结、结课大会等。一切有仪式感的内容都会让人感觉到被关注、被认可。

个人融入群体后,最希望的是要有集体荣誉感,归属感。

02.规则设置。线上社群最重要的就是提前设置规则,并在进群后告知学员。比如文明用语,禁止发外部链接、禁止无意义的沟通或吵架。就像我进入到赵园园社群,规则是禁止发言,一旦有发言者,助理立刻踢出群。群内所有的信息均由助理重发信息内容也只有赵圆圆直播时间通知,干到彻底。

03.社群内部联动机制。社群内部成员,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做双向输出,输出内容并接收到群主或其他成员的点评,再次进行修改,进而主动输出,做到有效循环。设定打卡机制,每日打卡,让你感受到备受关注以及督促。

甚至可以做到组队PK,激发内部成员的紧迫感和荣誉感。 

创造101节目火爆时,你们没少为A爆的孟美岐和一直划水的杨超越,打架吧。抛开业务能力,只谈情感投射的个人感觉。

人的本性是喜欢与自己接近的一切事物,哪怕是老乡也都会倍感亲切。

三、丰富的社群内容,提高活跃度。

日常的输入输出,为的是养成社群成员的习惯。而丰富的社群内容则是为了激活成员的活跃度、提高社群的留存和转化。每天的打卡、点评、定期的内容直播、不定期的活动等等。

01.每日的打卡点评,同入群后的仪式、规则相同。

02.定期的内容直播是维护活跃度的核心,围绕学员的痛点和需求,邀请行业内的知名人士和群内的活跃成员进行干货分享。直播的好处是拉近学员和老师或知名人士之间的距离,同时也提升活跃成员的影响力,进而提升他们的主动分享频次。

03.不定期的活动,包括线上线下。根据活动的性质、目的不同,选择的载体也有所不同。比如以干货、workshop著称的CMO训练营,集中选择采用线下活动。

活跃的优质社群,一定是以每日的固定动作、长期有价值的内容输出以及偶尔高爆点的活动为主,给用户超预期的服务。

四、氛围氛围氛围,参与感,参与感,参与感。

再来说一个社群的活跃程度与否,取决于社群成员间的协作、互动。通过社群的运营,烘托氛围,让大家从观看到被动再到主动的模式。

社群的核心观念在于,参与越多,付出越多,重视程度也越多。社群中的单链路,衍生为多链路,对这个事情的认可以及团队的凝聚力,也会逐步增强。这也是个体从属于群体的本性。

就像我们自己有很多圈子,微信群,朋友圈,工作群等等,为什么某个人在圈子A中沉默,却在圈子B中闪闪发光,为什么有的人在公司A沉默无言却在公司B必独领风骚?

五、再传播

社群的扩张通过社群成员的再传播、拉新、口碑等路径达成。

01.除去日常的群内打卡也可在群外打卡,我们最常见的是在朋友圈进行每日学习的打卡。这种方式可以进行二次传播。

其次可以通过鼓励学员主动分享学习总结、收获和感悟,无论是分享到微信群内,学院的公众号,朋友圈,甚至微博上,都带有话题标志,二次分享的基础上,可以作为话题积累素材。

02.可选择对应目标人群的公共号和朋友圈,通过精准用户的投放进行拉新。

03.口碑传播是软性推广的一种方式。社群内设置基于炫耀和满足感的传播形式,比如荣誉奖状、电子证书、优秀学员推荐等等,类似这种的转发机制,让成员们转发。 

社群中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中高阶转化做的,根据这些行动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以及得到的转换,需要各家公司,根据最新的产品和策略,来考量了。

如果所有动作不能量化,结果指标,并且不能和其他渠道的指标,做平行对比的话,那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关于社群的一些思考

01.微信群太多了。就拿我个人而言,我进了50多个群,每天信息都看不过来。进群之后的第1个动作,设置免打扰。有时间会翻去,如果有价值的内容看到会特意关注下,没有的话几乎不怎么看。

02.群里七嘴八舌造成信息冗余。每个微信群的成员200+,群内成员七嘴八舌,每次打开微信群,都会出现上百条信息,根本就看不过来,只能快速刷,寻找有用的信息。如果多次都找不到有效信息的话,这个群基本就退出或者放弃了。

03.有的微信群,公开课结束后就不再更新维护,变成大家发广告的地方。毫无意义。

04.体验感太差。群内的成员背景,相差悬殊,有野路子,有外行人,也有正规军。大家在沟通交流时,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完全不一样。聊几句完全对不上路子,就会放弃。

05.社群成员乱加好友。仍然拿我自己举例子,我在群内输出观点,可能有人认可我的观点后,私加微信一段时间后,发现竟然有人盗用我朋友圈的照片当头像,私底下沟通后并没有替换。多次沟通后,才进行了更改。我的切身感受就是,这都什么事儿啊?能不能干点有意义的?

06.社群真的有意义吗?尤其公开课的形式吸引大批用户试听,试听后得到几十万的用户数字看起来很美好,但真实情况不容乐观。几十万的视频用户用作企业内部的销售汇报,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如果进行收割的话,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想要维护社群的活跃度,无非两件事情,发红包和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红包就不提了,但就有价值的内容长期输出这件事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企业运营的长线来看,成本到底如何就有待考察了。

相关新闻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