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给用户打了50个标签了,还是不了解用户?

这是私域运营中的标签体系最常见的错误,「标签是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装」,比如“高价值”“有潜力”“喜欢**”随手乱贴。

如果标签不能为业务所用,那标签就只是躺在数据库里的维度。

上次我们说到《什么样的用户标签,对私域运营才是有用的?》,这次来展开讲讲,如何才能设置实用的标签?

本文核心:

1.建设标签时,至少需要满足3类不同需求

2.难度最高的“偏好标签”,应该怎么设计

1、3类不同需求

实用的标签体系建立在理解需求之上。在建设标签的时候,不同岗位的使用者有不用的需求,主要有3类:

1.管理层

管理层的需求是能快速识别用户的价值。标签,能有效提炼业务含义,标识出最关键的因素。比如:

对用户打标,区分不同等级用户,重点用户重点运营;

对渠道打标,区分稳定/不稳定渠道,筛选优质渠道,提升投放ROI;

对商品打标,区分生命周期前/中/后,大力推广或者果断开发新品。

这样,当业绩波动,管理层能一眼看到:是XX地方的问题,节省大量时间。

2.运营操盘手

运营操盘手的需求是找到策划灵感。运营人最喜欢问:“用户喜欢啥呀?用户在哪里呀?用户会不会买呀?这个券对ta有吸引力吗……”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根据“策划五要素”来展开,标签能给出明确答案。

(偏好标签下文会重点讲述)

3.一线运营

一线员工无论对用户行为还是用户需求,都是最了然于心的人。一线员工需要的通常是:

当客户咨询产品时,我能快速查到信息;

当有奖励政策时,我能快速查到我完成进度;

当有活动上线,我能快速查到哪些用户能参加;

实用的标签,就需要能如此清晰指引。

2、“偏好标签”应该怎么设计

了解业务需求以后,我们很容易发现:大面积打标签,根本没必要。把大面积的标签一股脑怼给业务用,更没必要。提供少而精的标签,培养业务使用习惯,循序渐进建成完整体系,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我们以满足运营操盘手需求为出发点,来聊聊这类标签,也就是第二类标签,该怎么设置。

第二类标签其实就是“偏好标签”,“喜欢”“偏好”标签非常难做。你可能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数据少:采集不到足够完整的用户决策路径信息;

定义难:什么叫喜欢?购买算吗?只看不买算吗?

不稳定:本来不喜欢,一降价TA就喜欢了;

更不要说就算标签见效了,广告文案、优惠力度、用户需求功劳各占比多大。

因此,想要把偏好标签做好,一定是建立在多次迭代的基础上。迭代需要从数据多的往数据少的方向去做。比如:

从促销角度,把最喜欢薅羊毛的人先分出来;

从消费角度,把最高频复购的人先标识出来;

从行为角度,把互动最高频的人先识别出来;

这些极端群体,一般都是贡献业绩的大户,且数据多,容易总结出规律。并且当高消费不消费、高活跃不转化的时候,业务部门会急着想办法,就能进一步结合业务动作验证预判的准确性。

至于数据本身很少的用户,推荐「炸鱼法」结合业务,测试用户需求,逐步提升预判准确性。

标签工作至关重要,它是量化定性因素,提供价值判断的重要工具,是一项非常基础的建设。但做标签体系,一定要和经营分析(管理层)、活动支持(操盘手)、系统工具(一线运营)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有用的标签建设至少满足:

有手段:知道怎么分渠道捕获用户

有顺序:知道怎么引导用户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边做业务,边采数据,共同进步

从少做起:大家天天看,天天用,而不是无法提供任何参考意见的冗余数据

私域运营的结果,不但要看私域规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来看用户关系有没有加深。所以换句话说,其实私域沉淀的本质就是用户关系变化的过程。我们在搭建私域运营体系的时候,应该学会利用更多的工具、更详细的用户标签,来对用户进行分析、分层,然后通过精细化运营来实现关系推进。

相关新闻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